王永杰副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转载如下:
求真 求实 求新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一种崇高的精神诉求,它表达了人类在自然界乃至人类自身面前所体现的无所畏惧的勇气、谦逊诚实的美德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具体表现为求真精神、求实精神和求新精神。
首先是求真精神。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应该成为每一个科学研究者的崇高职责。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的殿堂里有三种人,一种人是为了谋取私利,另一种人是为了满足兴趣,再一种人是为追求真理,天使要把前两种人从科学的殿堂中赶走,只留下第三种人。认识世界,客观地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这是科学原理的真理性所规定的。这就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首先是一个坚持真理并且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科学无禁区。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选择科学作为自己职业的自由,每个人都有探索真理的自由,每个人都有学术思想的自由。
科学要求它的追逐者必须热爱科学事业,追求真理,甚至为它而献身。纵观整个科学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总是把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作为科学的崇高目的。布鲁诺为此而被活活烧死,伽利略为此而被判终身监禁,迈尔为此而被强行送进疯人院,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为科学事业更是呕心沥血。
追求真理就要避免有色眼镜的影响。科学原理正确与否与科学主体亦即科学原理的发现者个人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无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会因为纳粹德国纽伦堡审判和反犹法令而失效。
其次是求实精神。诚实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和道德规范,这也是科学的内在要求。因此,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是一个诚实的人,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
做科学研究的人必须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必须把自己观察或实验的数据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绝不允许为了理论的需要而对数据加以“修饰”,必须谦虚谨慎。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都是十分谦逊的人。美国一位大生物化学家在回答一位学生的问题时说:“我回答不出你的问题,因为我自己还没有看过教科书的那一章。不过你明天来的时候,我已经看过了,也许能够回答你。”真正有成就的科学家对自己的学生尚且如此,对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其尊重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科学的目的在于它的社会实际应用,为人类造福。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绝不允许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沽名钓誉而胡编滥造数据。他们应该具有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居里夫人对待财富的态度是大家熟知的:她发现镭以后,许多商人企图以高价购买生产镭的专利,居里夫人答道:“没有人应该由镭致富,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全世界所有。”有人从美国来信,索取镭的制取工艺,居里夫人都无偿奉献。她一生共得了十几项奖金、16种奖章和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但她视名利为粪土,把奖金赠给了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
第三是求新精神。对于科学而言,知识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科研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创新性。知古是为了通今,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就是创新。科学对于生产和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关键就是科学本身的不断发展。因此,科研工作者对人类社会最大的作用和最宝贵的贡献就是对科学做出新的创造和发展。只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才有可能带来新的突破。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R&D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三大类:(1)发现了新的科学事实,探索到新的科学规律,建立了新的科学理论。如亚当斯和勒维烈分别独立发现海王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创立日心说。(2)发明了新技术,创造了新产品。如英国詹纳发明了种牛痘技术,美国贝尔研究所巴丁、肖克莱和布拉坦研制成功晶体管,发明了晶体三级管。(3)提出了新方法、新手段,开拓了新领域。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开创了射电天文学研究新领域。知识创新有大有小,只要是给科学宝库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增加了科学真理的颗粒,都属于创新。
不可否认,我国以往的教育较多的注意到知识的继承,而相对忽略知识的创新。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如果仅仅满足于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忽视从所学的知识中获取灵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和利用,那就决不会产生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成果。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成为社会的重要思想库,不仅要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更重要的是要创造知识。
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的求真精神、求实精神和求新精神,不断为科学事业作出贡献。(作者王永杰为亚洲十大信誉网赌网址排名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25日第3版)